阴天拍摄是否需要使用灰片,核心取决于你的拍摄需求(慢门效果、大光圈浅景深等),而非单纯“阴天”这个场景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阴天的光线是散射光(如云层过滤后的光线),特点是:
亮度较低:比晴天弱3-5档(如晴天中午的EV值约15,阴天可能约12);
反差小:天空与地面、主体与背景的亮度差小(无强烈直射光,阴影柔和);
光线均匀:无明显光斑或暗部(适合拍人像、静物的柔和光线)。
灰片的核心作用是控制进光量,以实现特定效果。阴天以下场景需要使用灰片:
慢门的核心是延长快门速度,让运动物体产生“丝绢感”(流水)、“拖影”(云动/车流)。
阴天的光线虽弱,但要达到慢门(如1秒以上),仍需减少进光量(因为快门速度=进光量×光圈×ISO,要延长快门,需减少进光量)。
例子(25帧视频,遵循180度规则:快门=1/50s):
目标:拍流水的丝绢感(需要快门=2秒);
不装灰片:设置快门=2秒、光圈=f/8(深景深)、ISO=100(低噪点),测光表显示过曝+4档(因为2秒比1/50s慢很多,进光量太大);
解决方案:选ND16(减4档),装灰片后,测光表显示0档(正确曝光),快门=2秒,实现丝绢感。
大光圈(如f/2.8)的作用是虚化背景,突出主体。阴天的光线虽弱,但在强光阴天(如暴雨前的阴天、室内窗边的阴天),仍可能因进光量过大,导致:
快门速度超过180度规则(如25帧视频,快门=1/30s,比1/50s慢,会导致画面“糊”);
无法保持低ISO(如ISO=400,会增加噪点)。
例子(25帧视频,快门=1/50s,符合180度规则):
目标:拍人像的浅景深(光圈=f/2.8)、低噪点(ISO=100);
不装灰片:设置上述参数,测光表显示过曝+1档(强光阴天的进光量仍较大);
解决方案:选ND4(减1档),装灰片后,测光表显示0档,实现f/2.8的浅景深,同时保持ISO=100。
阴天的反差虽小,但某些场景仍有轻微反差(如阴天的天空比地面亮1-2档),此时可使用低密度渐变灰镜(GND0.3/0.6),平衡天空与地面的曝光(避免天空过曝或地面欠曝)。
例子:阴天拍风光,天空比地面亮1档,用**GND0.3(减1档)**盖在天空区域,可让天空与地面的曝光一致。
以下场景无需使用灰片,甚至会起反作用:
阴天的光线均匀,反差小,无需控制进光量。此时使用灰片会减少进光量,导致:
快门速度过慢(如1/10s,超过180度规则,画面糊);
需提高ISO(如ISO=800,增加噪点);
无法正确曝光(测光表显示欠曝)。
弱光阴天的光线极弱(如EV值=8以下),此时进光量不足,需增加进光量(如开大光圈、降低快门速度、提高ISO),使用灰片会雪上加霜,导致画面太暗(无法看清主体)。
阴天的森林、室内等场景,反差极小(天空与地面、主体与背景的亮度差<1档),使用渐变灰镜会过度平衡,导致画面“平”(无层次感)。
选低密度灰片:阴天的光线弱,应选低密度ND镜(如ND4、ND8、ND16),避免使用高密度ND镜(如ND1000),否则会导致画面太暗(无法正确曝光)。
遵循180度规则:视频拍摄的核心是快门速度=1/(2×帧率)(如25帧→1/50s,50帧→1/100s),装灰片前需固定快门速度,再用测光表选灰片(避免快门速度偏离,导致画面模糊/卡顿)。
用Raw格式:阴天的光线较暗,Raw格式保留更多细节,可后期调整(如提亮暗部、纠正偏色),避免因灰片的轻微偏色(如劣质ND镜发黄)影响画面。
需要的场景:慢门效果(流水、云动)、大光圈浅景深(白天人像)、轻微反差平衡(阴天风光);
不需要的场景:普通纪实、弱光阴天、低反差场景;
关键逻辑:根据拍摄需求,判断是否需要控制进光量(慢门/大光圈需要减少进光量→用灰片;普通拍摄不需要→不用灰片)。
一句话结论:阴天不是“不能用灰片”,而是“按需使用”——如果要实现慢门或大光圈效果,即使阴天,也需要用低密度灰片;如果只是拍普通场景,阴天不需要用灰片。